购买专利的价格以及买专利的流程
买专利 > 专利转让资讯 访问量:📌 一、购置专利前所务必知悉:不同类别专利的价格范畴
购置专利之时,首要着眼于专利类别,毕竟不同专利在价格方面呈现出极为显著的差异,其价格区间跨度极大,从区区数千元直至高达上百万元皆有可能。唯有精准契合自身需求,方可避免无端耗费资金。
先来说实用新型专利,此类专利于技术层面的门槛相对较低,对于企业的短期需求而言(例如迅速达成高企认证的基础条件)不失为适宜之选。其市场价格大多处于 1500 - 4500 元这一区间。倘若遭遇所谓 “成本价” 专利,亦无需诧异,诸如 2500 元这般的报价实属常见。需明确知晓,自行申请实用新型专利,仅官方收费便达 500 元,再算上代理所产生的杂费以及耗费的时间成本,如此看来,2500 元的转让价格实则颇具性价比。
接着是发明专利,作为专利类型中技术含量居于最高层次者,其价格波动幅度亦是最为显著。基础款的发明专利(技术成熟程度处于一般水平,适用于常规场景),其价格大致在 1 - 3 万元;具备明确市场前景的中高端发明专利,举例来说,能够适配企业主营业务的技术,价格便会攀升至 4 - 6 万元;要是有幸遇见能够解决行业痛点、具备成果转化潜力的高价值专利,比如与 AI 算法、新能源核心技术相关的,其价格径直突破几十万元,甚至高达上百万元亦并非鲜见之事。
此外,还有极易被忽视的外观设计专利,其主要针对产品的外形、图案等方面予以保护,价格最为低廉,普遍处于 2000 元以下,适合那些对产品外观存有保护需求的企业或者个人。
📊 二、影响专利价格的六大关键要素,切莫仅关注表面报价
同样是发明专利,为何有的仅需 1 万即可购得,而有的却需数十万元呢?核心要点在于,以下这六个因素对价格起着 “左右” 作用,在购置之前,务必对每一个因素逐一加以核对。
技术含量与创新性方面:技术门槛较高且实用性颇强的专利,打个比方,像那种能够降低 50% 生产成本的制造技术,相较于普通专利,其价格会产生 50% 以上的溢价;反之,若专利技术陈旧、创新性薄弱,其价格或许连基础价格区间都难以企及。
市场需求与行业热度层面:热门领域的专利天然具备 “溢价属性”,例如元宇宙、量子计算、5G 新材料等领域的发明专利,其价格普遍较传统领域高出 20% - 30%,甚至更高;而市场需求较小的冷门领域专利,即便其技术品质尚可,价格也着实难以提升。
专利法律状态与保护年限角度:已获授权但尚未下证的发明专利,其价格通常处于 1.5 - 3 万元,相较于已下证的(一般在 2 万元以内)要更高一些;另外,剩余保护年限越长,专利所具备的价值也就越高。比如说,尚有 15 年保护期的专利,相较于仅剩 5 年保护期的专利,价格大约会贵 30% 左右,毕竟更长的保护年限能够带来更为长久的权益保障。
专利来源角度而言:专业机构以专利交易作为盈利手段,其报价往往会偏高;而高校因科研所产生的附带发明专利,其定价更倾向于 “成本回收”,价格相对会便宜 5% - 10%,在性价比方面更具优势。
关于技术成熟度与市场前景方面:像那种历经市场充分验证、能够径直落地投入生产的专利,举例来说,已然实现小批量应用的节能技术这类专利,其风险处于较低水平、收益亦颇为明确,价格相比尚未落地的所谓“实验室专利”要高出 50%以上;而对于市场前景极为广阔的专利,例如适配未来 3 - 5 年行业发展趋势的技术,同样会存在额外的溢价情况。
就权利要求范围来讲,专利的权利要求范围越是广泛,其保护力度便越强,能够“阻挡”的竞争对手数量也就越多,价格自然而然地会更高——打个比方,同样是医疗设备专利,权利要求覆盖核心部件以及使用方法的,相较于仅仅保护单个部件的,价格大概会贵 40%左右。
🔄 三、正规购买专利流程:4 步达成,规避纠纷
倘若想要安全地购置到合适的专利,务必得遵循正规流程,特别是在通过专利转让网进行购买之时,以下这 4 个步骤是不可或缺的:
索要专利清单并加以初步筛选:首先得向平台客服详尽说明自身需求(诸如“用于高企认证的电子领域发明专利”“用于技术入股的新能源实用新型专利”之类),以便让客服提供与之相对应的专利清单。该清单之中应当涵盖专利名称、申请号、授权状态、剩余保护年限、技术领域等一系列关键信息,通过此清单初步排除那些不符合自身需求的专利(例如已经用于高新技术申报的实用新型专利,便无法再次用于高企申报,需直接予以剔除)。
选定专利并核查细节:从清单当中挑选出 2 - 3 个具有意向的专利之后,还需进一步对细节展开核查——比如借助国家知识产权局官网查询专利的法律状态(是否处于有效状态、有无质押情形、是否曾被无效宣告等),以此确认专利不存在“隐藏问题”;与此同时,还得与转让方就技术细节展开沟通,比如专利是否能够落地生产、是否具备配套技术资料等,从而避免买到“空壳专利”。
签订正式合同且明确权责:在确定购买之后,必须签订《专利转让合同》,合同当中需要清晰写明以下几点:转让价格、付款方式(例如“首付 50%,权利变更之后支付尾款 50%”)、专利技术的交付内容(例如技术文档、样品等)、违约责任(例如若专利后续被宣告无效,转让方应如何进行赔偿)。要是该专利是用于知识产权实缴,那就一定要在合同当中注明“涉及纳税递延相关条款”,以防后续出现税务方面的问题。
办理权利变更并等待下证完结:签订合同之后,由转让方与受让方一同向国家知识产权局提交专利著录项目变更请求书,并缴纳变更手续费(一般为 200 元)。待知识产权局审核通过之后,会下发《手续合格通知书》,此时专利权利便正式转移至受让方名下,整个购买流程宣告完结——从提交变更申请直至拿到通知书,通常需要 1 - 3 个月的时间,只需耐心等待即可。
⚠️ 四、关于购买专利的避坑指南以及关键提醒事项
在购买专利这一行为过程当中,尤其对于新手而言,存在着诸多容易踏入的陷阱,以下几个关键要点务必牢牢记住:
需对低价陷阱保持高度警惕 :当遭遇诸如 “发明专利 5000 元”“实用新型专利 800 元” 这般的超低价情况时,一定要慎重行事 —— 极有可能该专利存在某些问题(例如临近到期、权利要求范围较为狭窄、存在法律纠纷等方面),一旦购买回来,不仅无法发挥预期作用,甚至还可能面临 “专利失效” 的风险状况。
针对高企认证专利,要着重留意 “复用规则” :一类知识产权(即发明专利)在进行高企申报之际,可以多次加以使用,然而二类知识产权(像实用新型专利、软著等)仅能使用一次。所以,在购买实用新型专利用于高企认证之时,必须要求转让方提供 “未用于高企申报” 的相关证明,以此避免买到 “已报过高新” 的专利,进而导致申报失败的不良后果。
在知识产权实缴方面,务必进行纳税递延 :众多企业购买专利的目的在于实现知识产权实缴,在此特别提醒 —— 在实缴之时一定要办理纳税递延!依据相关政策规定,企业以专利等非货币资产入股的情况下,可向税务机关提出递延纳税的申请,进而分期缴纳个人所得税或者企业所得税;倘若不进行纳税递延操作,很可能需要一次性缴纳高额税款(举例来说,若专利评估价为 100 万,或许要缴纳 20 万左右的税款),如此便会大幅增加成本支出。
优先选择专业平台以及代理师予以协助 :专利交易因其具备技术与法律方面的门槛,故而建议通过活跃度较高的正规专利交易平台进行购买,与此同时咨询专利代理师 —— 专利代理师能够在评估专利价值、审核合同条款、把控法律风险等方面提供帮助,从而避免因自身缺乏专业知识而遭受损失。比如,当遇到 “专利实施状况不明确” 的情形时,专利代理师能够借助检索专利的许可备案信息,来判断专利是否已被他人使用,以防止后续出现侵权纠纷问题。
📝 五、购买专利与自行申请专利:究竟该如何抉择?
许多人常常在购买专利还是自行申请专利之间犹豫不决,实际上,这两者各自具备优势与劣势,需要依据具体的需求场景来加以判断:
从时间成本这个角度来看,购买专利相对更为划算 —— 自行申请发明专利通常需要 2 - 3 年(其中包含实质审查阶段),实用新型专利则需要 6 - 8 个月,而购买专利仅仅只需 1 - 3 个月便能够完成权利转移,这种方式尤为适合存在紧急需求的场景(例如,3 个月之后要进行高企申报,自行申请显然来不及,购买专利便成为唯一的选择)。
从费用成本方面考量,自行申请相对更为便宜 —— 发明专利申请的官方费用大约为 3655 元(其中涵盖申请费 900 元、实质审查费 2500 元等),再加上代理服务费,总体费用大概在 1 - 2 万元;而购买基础发明专利则需要 1 - 3 万元,相比自行申请价格稍高一些。但需要注意的是,自行申请存在失败的风险(比如发明专利实质审查未能通过,那么前期投入的费用与时间便都付诸东流),而购买专利所获得的是 “现成的授权专利”,成功率可达 99%。
就适配性层面而言,自行申请实则更契合相关需求——设若企业具备独特技术,自行申请在精准保护核心创新点方面,无疑能够达成;而购置专利,极有可能出现 “技术与业务不匹配” 这一状况,举例来讲,所购置的发明专利即便已获授权,然而与企业主营业务的关联程度较低,在成果转化或者技术入股方面,根本无法发挥作用。
🌟 文章总结
购置专利绝非 “仅关注价格” 这般简单之事,需求的明确(无论是高新技术企业认证、技术入股,抑或是成果转化),乃是首要之举;随后,依据专利类型、技术含量、市场前景等诸多因素,对价格的合理性予以判断;最终,遵循正规流程,以避免产生纠纷。尤其在用于知识产权实缴之时,办理纳税递延这一关键环节,绝对不可忽视,如此方能降低税务成本。倘若对于专利价值评估以及法律流程并不熟悉,建议寻求专业的专利代理师或者正规交易平台予以协助,这样一来,不仅能够提升效率,而且能够降低遭遇风险的可能性。